“孟子度割发断志事例在前,曹洪不会再轻信我的。”

听完吴懿的判断后,法邈并没有失望,相反的他脸上的笑意愈浓。

“当年赤壁之战时,江东大将黄盖以苦肉计诈降曹操,遂使曹军大败。

那一战令曹操数年不敢南下,相比于西城之战,哪一战带给魏军的教训更深呢?

但当孟子度割发断志时,曹军依然相信彼之投诚,这又是何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很多人都记得,但若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话,天下又何至于丧乱至如此地步呢?”

“依我之见,当曹洪有意写这封信给将军时,他心中对将军的投诚便已经有所期待。

期待即所求,心中有所求之人,又会有多么理智呢?”

这一刻法邈的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

法邈经常从糜旸口中听过一句话:

“世人常言以史为鉴,可铮铮史给世人最大的教训却只是,世人很多时候不会相信那些教训。”

糜旸的这句话,放在当下可谓是写照的很。

法邈不知道的是,糜旸之所以会说这句话,乃是他前世熟读三国历史。

在历史中,哪怕有赤壁大败的教训,后面东吴用起诈降来,还是经常有成功的案例。

最著名的莫过于周鲂断发赚曹休,但除去这个事例之外,其他诈降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就连孙权都被辽东公孙氏狠狠坑过一次。

曹休、孙权包括其他被骗的人,他们并不是傻子,但他们还是中计,原因便在于他们心中有所求。

心中所求愈大,相应的理智判断便会越低,这便是人性。

听完法邈的分析后,吴懿觉得法邈说的十分有道理。

而法邈接下来的下一句话,更是直接让吴懿下定了决心。

“关隘在我军之手,无论诈降是否成功,我军都立于不败之地,将军何不试上一试呢?”

见法邈都已经这么说了,吴懿也不是优柔寡断的人,他当下便应道:

“善。”

他的名声不佳,引来了曹洪的劝降之心。

可既然名声都不佳了,还差这一件事吗?

在吴懿答应自己之后,法邈的脸上对吴懿浮现敬意:

“曹洪在信中,以家乡之情劝诱将军,将军能不念魂归故里之心,而为大汉献身,将军高义,邈敬佩。

邈有一句州牧说的话,要转赠给将军。”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法邈说的最后这句话,让吴懿听了之后顿觉热血澎湃。

他抬头望向四周包围阳平关的万里青山,心中的豪情愈发旺盛。

他是中原人士,糜旸难道不是吗?

法邈的故乡也不在益州。

但只要心中有共同信念,哪怕最后死于青山之内,只要身旁有同道之尸骸相伴,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无憾呢!

就凭这句话,他坑曹洪坑定了!

凌晨还有1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