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汉中郡沔阳县外。

在秋高气爽之际,有一辆车辇在绵长的官道上行走着。

观这辆车辇布置简约,乍一看可能是寻常世家都能乘坐的车辇。

但有心人若仔细观察之下便会知道,这样的车辇绝不是寻常人可以拥有的。

因为守护在那辆车辇周围的,是一队队甲胄齐全的精兵。

上百名虎背熊腰的精兵在长官的带领下,尽忠职守地将那辆车辇守护在他们的阵型中间。

尽管官道上一眼望去不见多少人烟,但那百名精锐依旧没有放松精神,他们用各自的眼睛在四周警惕的观察着。

以这百名精兵高度戒备的状态,若是周围有任何异常,恐怕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他们如此小心,只因为车辇上坐着的人,是他们倾心效命的梁州牧糜旸。

车辇上坐着的除去糜旸之外,还有此番被他一同带出南郑巡视地方的别驾法邈。

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车辇,让车辇上的糜旸感觉到十分舒适。

特别秋风吹过之后,还带来了一阵阵诱人的麦香,这更让糜旸的心情颇为舒朗。

看着官道下方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麦田,看着麦田中颗颗饱满欲落的麦穗,糜旸笑着对身旁的法邈言道:

“那便是大汉的希望。”

说着这句话的同时,糜旸以手指向下方的麦田。

听到糜旸的这句话,法邈感到有些诧异。

农者,国本也。

只不过在崇拜英杰的当世,很多人会下意识忽略这一点,从而将一些英杰具象为某个势力的支撑与希望。

就如当年关羽之于大汉,亦如现今糜旸之于梁州。

但是在这种普世观念之下,糜旸却率先提出大汉的希望不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众英杰,而是那一颗颗麦穗。

这种说法法邈倒是第一次听说,所以他觉得有些诧异。

只不过仔细想想,尽管当世是名将辈出的时代。

但那些名将若没有强大的后勤支撑的话,恐怕也无法取得一场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大胜。

从这一点来说,糜旸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在明白了糜旸话语中的含义之后,法邈对着糜旸点头称是道:“牧伯所言有理。”

或许在这一刻,法邈才真正明了糜旸为何会坚持在梁州对那些世家豪族下狠手。

若非如此的话,别看他与糜旸的脚下现在有千亩良田,合计得麦可万石以上,但最终真正能交到官府手中的会有几成呢?

想着之前在州牧府中所看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法邈在心中暗暗得出一个推断——恐不足三成耳。

而大汉的国力本就远远不如逆魏,再加上内部的粮食收成亏空严重,长此以往下去,大汉拿什么国力去与逆魏争雄?

这几年大汉取得数次大捷,但却始终无法一鼓作气扩大战果,根源就在于此处。

在想通这一点后,法邈不由得提醒到糜旸道:“牧伯既然有这种深思熟虑,为何不上奏陛下?”

见法邈问及自己这一点,糜旸淡淡笑了笑。

糜旸知道法邈为何会提醒自己这一点,原因无非是之前从成都发来的一道诏。

糜旸与法邈离开南郑已经有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成都有一道诏送到他的手中。

那道诏的内容是让糜旸暂缓在梁州开展新政。

除此之外,尽管法邈人不在成都,但身为法正儿子的他,在成都的人脉并不弱。

过往的时日之中,他便收到了许多对糜旸不利的消息。

有着这两点因素在,法邈内心中充满着担忧。

不止法邈,就是在南郑的诸位糜旸属臣,这段时间内都接连有奏送到糜旸的手中。

那些奏大多都是提醒糜旸要对成都发生的事早做防备,甚至孟达还建议糜旸,不如亲自返回成都申辩。

嗯,带兵的那种。

当然法邈不会像孟达那个二五仔一般,有着一些逾越人臣界限的建议,但他却始终对糜旸的不作为有些不理解。

就在整个梁州上下都因为成都的动乱为糜旸出谋划策之时,糜旸这个当事人却一点举动都未做,他甚至连一道为自己申辩的上都没写。

所以现在当知道糜旸的初心是如此的时候,法邈更加觉得糜旸应该上将他的初心告知刘备,这样或许会让刘备不至于对他产生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