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大军云集(二更)(第1/2页)
章节报错
在平南都督府集结的唐军速度很快,在二月初就基本抵达了魏州。
包括左羽林军、左神策军和三万州兵。
除此之外,还有平南都督府的一万余人。
此战,以李嗣源为杨刘南面行营都统,统率平南军、左神策军、一万州兵约六万人攻打郓州;以李定江为杨刘东面行营都统,统率左羽林军和两万州兵共四万多人攻打平卢节度使。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考虑到伪梁肯定会死守郓州等地,所以便双管齐下,趁机收复平卢。
如今中原已经废了,而十几年没有战事的平卢节度使不仅是伪梁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同时也是伪梁藩镇中比较有实力的。
就算是不能攻占郓州,也能趁机断伪梁一臂。
而且收复平卢后,黄河南岸的唐军便可全力西进,不用担心被梁军两面夹击。
李嗣源并不是跟李定江第一次合作,作为早年跟随圣上的将领,李定江可谓是深受重用。
在枢密院的三个枢密副使中,俨然是第一人。李存璋虽说也有领兵出征过,但屈指可数;杨赞图本身并无领兵之才,而是人出身,只是因为熟悉军务之事,不像李定江和李存璋是武将出身。
但李定江和李嗣源的关系并不算好,但也不至于撕破脸。
“杨刘一战,平南都督府打的非常不错,圣上对此也很满意。特别是得知乌刺史以三千军队在数倍梁军的进攻下依然坚守到梁军撤退,圣上更是欢喜,在朝堂上直接当场点名嘉奖。
还有郡王义子李从珂,居然想到趁着黄河结冰渡河,这奇袭算是为我大唐灭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刘北岸的浮桥附近,李从珂一边看着正在渡河的大军,一边跟李嗣源客套着。
他这看似恭喜
的话,在李嗣源看来更像是恶心他。
不管怎么说,李从珂奇袭杨刘的功劳更大,结果并未得到太大的嘉奖。
当然,这也有郭崇韬的原因,就是以私自出兵的借口,把李从珂的功劳横刀砍断一半。
只是从博州刺史调任济州刺史,如今朝廷并未给济州定级,他这个刺史也不知道是下州刺史,还是中州刺史。
当然,除了李从珂,其他人的奖赏并未出来,是打算等此战结束后一并封赏。
因为李从珂职位变动不大,又是郭崇韬在中间作梗,李嗣源心中有些不满,如今从李定江口中说出来,他心里更不舒服。
当然这还不是让他最担心的,而是太原传来的消息,郭崇韬似乎跟宫中诞下皇长子的杨修媛结为了同盟。
这个消息还不是很确定,但无论是宫中杨修媛的反应,还是朝中郭崇韬一系官员的态度,都有些怪异。
若真的这二人结成了同盟,对于李嗣源来说才是最麻烦的事。
郭崇韬如今仗着圣上的信任,成了拜相不说,还担任着兵部尚。在朝中也有不少人巴结他,虽说都是一些四五品的官员,但也不容小觑。
而李定江这话让他不爽,但不至于跟他结仇什么的。
就算结仇,李定江不过是武将,还不至于让李嗣源如此忌惮。
“从珂这孩子这次出兵的确有些冒失了,好在立下大功,圣上也没有怪罪,否则本王也难辞其咎。”李嗣源看似指责李从珂,但却流露出自豪的语气。
他自己的几个亲儿子,都不在身边。
其中长子李从审让他比较满意;次子年幼,但喜欢儒术,这让他颇为不喜。
因此他对端谨稳重、骁勇善战的义子李从珂颇为喜欢,跟调任工部尚的安重诲一
度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李定江听到这话,笑着道,“郡王有这么一个骁勇善战的义子,李某可是羡慕得很。”
“方城县伯可以收几个义子好好培养,或许还不晚。”李嗣源建议道。
李定江摇了摇头,“李某哪里还有精力去调教义子,太麻烦。”
在跟着圣上到太原前,李定江在方城老家是有妻儿的,只是当时哪里顾得上。
李定江成为禁军大将军后,在李唐也算是有些地位,便托人去打探消息,看是否还在世。他本以为妻儿已经被伪梁所害,没想到侥幸逃走,他便遣人接到了太原。
他的长子今年也有十五岁了,被他送进了武学堂读。
除了这个长子,他在太原也娶了两房小妾,诞下了一子两女,不过还年幼,都不到十岁。
对于收义子,李定江暂时真的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而且圣上好像也不喜欢手下的将领或者官员到处收义子。
到处收义子,在上位者看来,其实就是变相的拉帮结派。
你说那义子到底是听义父的,还是听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