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 章 治平二年-殿试(第2/8页)
章节报错
苏景殊对此没有任何想法,想看就看,最好记住他答的内容,这样改卷的时候就能凭刻板印象给他个好名次。
省元的光环太大,就算他殿试之前没怎么出门也挡不住别人议论。有盼着他再接再厉连中三元的,也有期待他殿试发挥失常哭着回家的,什么人都有。
三场考试他已经拿了两场的第一,第三场最好也是第一。为了保住他的偶像包袱,第三场必须得全力以赴。
殿试只考诗赋论,帖经墨义那些基本功都给省了,这对他这种记性好擅长策论但是不擅长诗赋的考生很不友好。
诗赋论,只有论能轻松上手。
武孰轻孰重,这个论题想写的话很好写,只要时间足够,在场所有的考生都能写足三篇。
重轻武,重武轻,端水。
难的是怎么三选一。
狄大元帅没有功名却能以军功进枢密院已经能说明官家想抬高武将的地位,官家为此不惜和朝中大部分臣对着干,可见态度很坚定。
重轻武不太行,重武轻更不可能,那就武平等吧。
殿试求稳,除了少数几个走极端的进士,绝大部分都在论述臣武
将各司其职方能使大宋蒸蒸日上。
论点相近,拼的就只能是谁写的更好。
春闱放榜之后,前几名的试卷张贴出来供天下人学习,参加殿试的进士们都知道省元苏景殊擅长策论不善诗赋。
大家都是聪明人,自己动笔的时候也能大致猜出别人可能会怎么写,如果论题分不出上下,那省元在殿试中就有可能被后面之人赶超。
主考官欧阳修在太学待过一段时日,他又是个喜欢提拔后辈的性子,在场这些奋笔疾的进士他几乎都能喊出姓名,考试还没结束就已经能看出哪些能堪重用哪些不适合官场。
韩琦和富弼坐在他旁边小声说话,监考的时候没什么正经事情,话题都是在场的进士。
富弼当年直接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三元及第的青年才俊冯京,冯京这个女婿也没让他失望,好些人都羡慕他下手飞快抢到个好女婿。
如今可能出个比冯京冯大人更年轻有为的三元及第,不少人都想着趁对方没有一飞冲天前将人抢到自己家中,当朝宰相也不例外。
可惜今年这位小省元家里管的太严,老早就放出话说不欲和高门大户结亲,春闱放榜后天天关紧大门,外头的媒人都排到开封府门口了也喊不开他家的门。
不是,他们何必呢?
试图和苏家结亲的大臣都遗憾不已,三元及第不常有,苏家三子皆入朝为官,三个儿子看着都颇有才干,没有意外的话十几二十年后苏家自己也是高门大户,这有什么不能结亲的?
除了高门大户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还有什么样的女子配得上连中两元、也可能是三元的苏家小郎?
一群人私底下打听苏家的情况,发现老苏在嘉祐元年带俩儿子进京之前就先让俩儿子成了亲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京城的女子是什么洪水猛兽吗?至于这么防备?
苏洵的人缘好,在京城的好友能凑够一场大型诗会,苏家的情况在这群好友中不是秘密,众人私底下悄悄打听,一来二去该知道的就都知道了。
人家不是不愿意和高门大户结亲,而是之前吃过亏,不想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
就算有人说眉山程家不算大户更不算高门也没用,不愿意就是不愿意,谁都不用在这上头费心。
好在万众瞩目的省元不能靠姻亲拉拢,其他进士却还可以。
这一届的进士年纪都不怎么大,没成亲的也有一大把,想要榜下捉婿的人家捉不到榜首,退一步捉其他进士也行。
韩琦侧身低声道,“若不是苏
明允不愿意
我家的确有适龄的孩儿能和苏家结亲。”
富弼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
“姻亲这种事情要看运气
强求不得。”
苏家这小娃的资质很好
官家第一次主持春闱
很乐意点个三元及第的少年郎出来
只要他殿试正常发挥
状元就不会是别人的。
十六岁的三元及第的确比二十七岁的三元及第更惹眼
可是没办法
谁然韩家的门槛太高人家苏家不满意呢?
韩琦:……
好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