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珍妮的生日礼物
章节报错
珍妮在服务员的引领下,到旁边一台电脑前连接上德国家中的电脑,于是,老威廉的影像出现在前方大屏幕上。
病床上的老威廉看着气色还好,他倚靠在床头,问珍妮:“珍妮,今天是我第一百个生日了,你的表哥表弟们都来了,可惜你不在我身边......”
珍妮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我很抱歉,老威廉......”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你那么能干呢?对了,你说要给我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在哪儿呢?”
珍妮破涕为笑,擦干眼泪说:“你总是那么调皮,这么大的人了,说上两句话就要生日礼物。”然后她向角落里的摄影师示意了一下。
“老威廉,我在遥远而又神秘的东方国度,在你曾经落难的中国通海县,和一群百岁老人,一起为你过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全场的百岁老人都站了起来,这是对这个曾驾驶雄鹰在海西天空抗击日寇的老人发自肺腑的敬意。
“这么多人......”老威廉喃喃地说:“这让我瞬间回到了我的青春时代,那时候你们和我一样年轻......”
看着这些同时代的老人,老威廉的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声音也大了,“我在通海县居住的日子里,或许见过你们当中某个人,某些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你们通海县的女人很漂亮!我在王家祠堂曾经遇到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她不肯跟我回美国!这是我的终身遗憾!”
珍妮又笑了,“老威廉,如果我地下的外祖母听见了,你会被打掉牙的!”
老威廉听到外祖母这个词,瞬间情绪又落进了冰谷,声音又降下几度,“不过在王家祠堂那些日子,那真是一段美妙时光啊......”
珍妮调皮地说:“我跟中国朋友学了一句话,送给你。男人在挂到墙上之前,终生都是少年!好了,老威廉,下面我们为你和在座的百岁寿星们点亮生日蜡烛吧!”
在热烈的掌声中,在老威廉的注视下,珍妮激动地走到生日蛋糕前,从服务员手中接过火柴,点亮了十支蜡烛。
然后她双手合在一起,微笑着说:“老威廉,我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祝你生日快乐,祝这些东方老人们生日快乐!”
在服务员的带领下,几个老人走上前去,和珍妮一起吹灭了蜡烛。
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下面,让我们共同说一句:生日快乐!”
大家都激动地站了起来,和大家一起唱生日歌。
“谢谢!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大屏幕上,老威廉落下泪水。
张江明、珍妮共同举刀,把蛋糕切成小块,服务员则忙着分给老人们。
珍妮和老威廉道了个别,关掉视频。
分完蛋糕后,大家纷纷入座,酒菜也都端了上来。
林辰陪着珍妮坐在一起,张江明亲自作陪。
服务员端上各种菜来,张江明不厌其烦地给珍妮介绍。
当服务员端上一条糖醋鲤鱼时,张江明便想赞扬一下珍妮的孝道,对珍妮介绍道:“鲤,也通礼,取孝顺之意,珍妮小姐如此孝敬老人,所以我安排他们上了这道菜。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卧冰求鲤。大冬天的,母亲想吃鲤鱼了,但是河面上都结了冰,儿子就趴在冰面上,揭开棉衣,用体温融化冰面,最终钓上了鲤鱼......林辰,这么精彩的故事,你一定要好好给珍妮小姐翻译一下。”
林辰点了点头,心想,用身体把冰融化,这不是傻是什么,讲出来珍妮会觉得我侮辱她的智商。他转脸对珍妮说,“刚才,我们的张记讲了一个非常的哲理的故事,但很晦涩难懂,请你配合一下,鼓掌微笑吧。”
珍妮听了林辰的翻译,忍不住笑了起来,同时鼓掌。
张江明见林辰三言两语就把自己讲的故事翻译出来,而且惹得珍妮哈哈大笑,非常高兴,心想林辰外语水平当真了得,去年出访英国招商时,我带的是招商局的英翻译,当时给英国人讲了一个故事,他结结巴巴翻译完,英国人竟然既没笑,也没鼓掌。说明招商局的专职翻译也不如林辰的英水平高。
珍妮很开心,她对林辰说,我要学习你们中国的习俗,挨桌向这些老人们敬酒。
珍妮站起来,托着酒杯对桌上八位老人说:“我的外祖父与你们同岁,感谢你们今天给他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生日,我也祝你们健康长寿!”林辰翻译给老人们听,老人们都很开心,争着和珍妮交流,林辰只能捡着有意义的翻译。
一个老人说:“我年轻时,听说过八路军救了一个外国飞行员的故事,我的叔叔还去看过,说外国飞行员除了个头高,皮肤白,头发卷以外,其他和我们差不多。”
珍妮听了,激动地问:“您叔叔今天来了吗?”
那个老人尴尬地说:“我叔叔如果还活着,今年120多岁了。”
珍妮说了声srr又去向下一桌敬酒,这一桌由高平相陪。珍妮敬完酒,和老人们聊了一会儿,林辰又陪着她来到了第三桌。
第三桌由忠诚相陪,桌上有一个老人身穿西装,带着眼镜,显得非常正式,他问流利的英语问珍妮,“珍妮小姐,你外祖父看到的是王家祠堂吗?”
不仅珍妮吃惊,林辰也惊呆了。
忠诚悄悄告诉林辰,这个老人年轻时曾经留学英国,后来回到通海县当了老师,已经退休四十年了。
珍妮说:“我外祖父并不会说汉语,但他在那里住了几天,非常无聊,就把那四个字学着写了下来。以后遇到会中的人,才知道这四个字读王家祠堂。”
那老人道:“刚才林主任说过,十里大山周边,所有的王家祠堂都找过了,都与你外祖父所看到的不符,所以我猜测,你外祖父看到的应该不是王家祠堂,比如汪家祠堂......因为风吹雨打,三点水掉了,就变成王家祠堂了。”
珍妮听了,心中一动,想起李莉曾经和她说过这个可能,便急切地问道:“老先生,十里大山周围有汪家祠堂吗?”
这时老人们个个七嘴八舌,有的说王是大姓,王家祠堂的概率大一些;有的说十里大山周围只有三个村子姓汪,他们的祠堂都是三间或五间的,远远没有珍妮外祖父看到的那么雄伟。
瞬间这些老人当中分成了两派,有支持王家祠堂的,有支持汪家祠堂的,如同孩童吵架一般,个个谁也不服气。
有一个支持王家祠堂的的老人,捋着胡子,轻蔑地说:“你们说不是王家祠堂,可汪家明显又不是,那又会是什么祠堂!”
而支持汪家祠堂的一个老人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说:“或许有面积很大的汪家祠堂,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毁了呢!”
这时,忠诚看向副陪位置,那里端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正透过厚如酒瓶底般的眼镜片看着老人们吵架,一边吃菜一边看戏。
忠诚道:“常主任,你是政协史研究员,你说说看,到底是王家祠堂,还是汪家祠堂?”
那个拄着拐棍的挺汪派老人吵不过挺王派,便岔开话题:“常委说的对,让常老白掰扯一下,到底是王家还是汪家。”
老人所说的常老白,真名常友,是通海县政协史研究员,因为喜欢与人争论各种历史掌故,特别能说,所以大家叫他常老白(掰)。
常老白放下筷子,不屑一顾地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既不是王家祠堂,也不是汪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