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难道要他当太上皇(第1/2页)
章节报错
在他们俩看来,任何事情都没有军国大事重要,尤其是关乎已经被认为彻底消失的安西大都护府的消息,必须让皇帝马上知道。
白居易指指元稹一直不离手的那封信简:“尽快上达陛下天听,此事不能耽搁半分。”
白居易很想亲自叩阙,可惜,他的家中没有人做过大官,充其量算是勉强到了中级官员。
而元稹不同,他的老丈人那可是吏部侍郎、太子少保韦夏卿,韦夏卿是谁,韦夏卿就是那个写出“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首《绝情诗》的李益密友。
李益辜负了霍小玉的真爱,导致一个弱女子殉情。但是,他的这首诗,却名传千古,成功地把他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丧了良心,无情无义负心汉的榜样。
无论任何朝代,不论当时的道德观念是怎样的,他的负心汉称号千古不易。
韦夏卿当初就劝说过他,做事不要做绝,可惜,李益终究没有听从好友的劝告。
而元稹呢,他虽然也花心,但是该负的责任他从不推脱。
他和李益不是一路人,而且,他和父亲的这个好友还是政敌。两个人互掐了一辈子。
不过,无论如何,元稹也是有背景的,他有人脉啊。
元稹此人用现代的话说,当时还算是有点老的愤青,他也是痛快人,毫不拖泥带水,作为未来的宰相,那素质真的不低。他点点头:“我明白,告辞!”
元稹知道,郭晨一时醒不来,白居易绝对不会离开。
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啊。
这句话,古往今来只如此,哪管此人恶与贤!
元稹顺利地把信简通过一层层的关系,直达皇帝唐宪宗李纯的案头。
唐宪宗当时还没有迷上炼丹,没有迷恋丹药,还算是有为的皇帝,所谓的“元和中兴”,就是他的杰作。
元稹终于把郭昕的绝笔信送进宫里去了。
他不敢擅自离开,所以,元稹一直等在宫中政事房偏厢里,如坐针毡。
可惜,整整一天,他也没有等到上喻,更别提圣旨了。
皇宫里,宫禁严厉,在宫中侍卫非常有礼貌地驱赶下,他只能出宫等待,却一直没能等来皇帝的圣旨。
别说圣旨了,就连一句话都没有人过来传达。
这让元稹的心里冰凉冰凉的。
郭晨昏厥之前,只有他一个人听到郭晨的一段话:“为国戍边数十年,满城白发一孤城,喋血夕阳血染红,并无一人能生还......”
如果郭晨说的是真的,这些英烈全都战死,难道朝廷就没有只言片语的褒奖吗?
元稹亲手把郭晨的这首诗写在附言上,没有写奏折,就是充分考虑了皇帝的感受。
这是一个老兵在战死之前给皇帝的绝笔信!
元稹无论如何,也要知道,皇帝的态度!
元稹的政治嗅觉不仅表现在诗歌词赋上,还表现在对政治的敏感上。这个感觉,也深刻在他心里,当时,他仍然希望那些戍守边疆数十年,从来没有忘记初心,誓死保家卫国战死的白发老军人们,他们应该得到公正的评判和相应的死后待遇。
朝廷从德宗之后,虽然对安西铁军仍有嘉奖,可惜只是动动嘴皮子,从来没有派出过一兵一卒!
从最后的封赏又过去了十多年,朝廷早就放弃了安西大都护府。
朝野上下,全都认为安西大都护府早已沦陷,那里已经没有了大唐的军事力量。
安西,已经不属于大唐管辖了。
守城兵卒嘴里的“嘉峪关外皆蕃土”几乎就是大唐所有人的认知!
这一次,突然收到安西大都护府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的绝笔信简,皇帝会怎么想?如果让朝廷诸位宰相得知,那皇帝和朝廷的几位大佬应该怎样和朝臣交代?
大唐就是这样对待那些白发守孤城的英烈们的吗?
这对刚刚有了起色,刚刚有了元和中兴气象的宪宗来说,必定是个非常难解甚至是无解的难题。
他们,还有皇帝,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颜面,是他们的判断失误,他们的理由就是大唐对遥远的安西爱莫能助!
再说了,不是曾经给他们全体官兵连升七级了吗?
孤愤!
就是元稹此时此刻的心情!
元稹停留在政事房偏厢里的事情瞒不过大内侍卫,元稹出宫之后,站在宫门外冒着寒风不走,同样也瞒不过大内侍卫。
瞒不过侍卫,就瞒不过皇帝。 这个倔强的小小监察御史啊,他虽然讨厌,但是,他对朝廷的一片耿耿忠心不容置疑。
到了大约戌时,一个太监匆匆来到宫门前,对元稹道:“元监察使,你可知,你的信简让皇上茶饭不思,一天没有进食,没有饮一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