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独孤震的“中庸”

独孤震辈分太高,李密算是他的孙子辈,见面矮三分,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的失礼。

独孤震待人和蔼,虽然权势越大权威越重,但谈笑间还是尽量表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闲话了家常,话题渐渐严肃,李密主动提到李玄道,以做谨慎试探。

李玄道是齐王府的属臣,与齐王杨暕有师生之谊,关系密切。他先是因“病”滞留于黎阳,现在又因“病”滞留于邺城。在局势日趋明朗的情况下,李玄道弃黎阳而奔邺城是其唯一的选择,否则必然要连累到齐王杨暕。

李密在与赵郡李氏的接触中,不论是李玄道本人还是李守素、李大师,在皇统一事上都三缄其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格议论此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沉默告诉李密,他们与独孤震在这件事上也没有达成一致,但因为他们的利益与独孤震紧密相联,所以未来他们将尊重并支持独孤震的选择。

独孤震的选择是什么?李密期待答案,但独孤震不会给出答案,只会在交谈中给出某种倾向性的意见,而这种意见对黎阳的决策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独孤震的政治立场一向“中庸”,他以“中庸”来拉开自己与权力核心的距离,以此来诠释和遵从“外戚不干政”的国策精要。这种立场放到皇统一事上,则表现为过份的“谨慎”。献皇后独孤伽罗在世时,依托其背后强大的武川系贵族集团,对朝政施加了重大影响,尤其在皇统一事上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等到今上继位,国策激进,朝堂上的各大势力不得不重新进行利益“组合”之后,武川系风光不再,一批鼎柱老臣死去,一批骨干力量背叛,武川系连遭重创。独孤氏在风雨飘摇之中奋力支撑,对当年献皇后在皇统一事上的决策更是怨愤不已。

外戚如何存活?当然是选择正确的皇统。如果皇统选择错误,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恩将仇报”,外戚的处境可想而知。独孤氏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艰难的位置上,并对皇统的选择愈发谨慎。

独孤震的“谨慎”迫使李密不得不泄露更多的讯息以进一步试探。

无论在继嗣次序上还是在伦理上,齐王杨暕都是理所当然的皇统继承人。李玄道留在邺城,这说明赵郡李氏,及以其为中心的河北北方系世家望族,不反对支持齐王杨暕。

李玄道在“滞留”黎阳期间,肯定与赵郡李氏始终保持着联系,也就是说,双方在皇统一事上有着相当程度的默契。但是,现实问题是,齐王杨暕现在在皇帝身边,第二继承人赵王杨杲(ga)和第三继承人也就是元德太子的长子燕王杨倓(tan)也在皇帝身边,而距离皇统最远的元德太子的次子越王杨侗和三子代王杨侑分镇两京,近在咫尺。

兵变过程中,一旦杨玄感拿下了东都,赢得了两京及其周边众多郡县的支持,与皇帝和回师南下的远征军形成了对峙,那么必然要立一个新皇帝,以此来赢得律法上和道义上的支持,树立和宣扬己方的正统性和正义性。如此一来,可供选择的皇统继承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越王杨侗,一个代王杨侑,而坐镇东都的越王杨侗明显具备更多优势。

杨玄感之所以倾向于打东都,这是原因之一,他发动兵变的目的不是颠覆帝国,不是推翻杨氏对中土的统治,而是要更换皇统以确保关陇贵族集团对帝国利益的瓜分,因为他本人就是皇族的亲近分支,他肯定不愿意推翻本族对帝国的统治。某种意义上这是杨氏皇族内部之争,杨玄感之所以有自信有把握,这也是原因之一,一旦他新立了皇帝,赢得了大部分皇族及其攀附权贵们的支持,那击败老皇帝易如反掌。

而李密之所以倾向于北上,他的目的是颠覆帝国,是推翻杨氏对中土的统治。“李氏将兴”固然是一句谶言,但杨氏的江山就是从宇氏手里强行夺来的,其他人当然可以仿效之,再从杨氏的手中夺走国祚。

李密当然不会泄露出这种心思,但是,他和王仲伯等人极力劝说杨玄感北上,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代、晋为根基之地图谋天下,却非常清晰地表露出了其分裂帝国的想法。

杨素主掌中枢达二十年之久,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一旦杨玄感举旗造反了,并在代、晋割据称霸,那么等于把杨素的门生故吏全部逼上了绝路,他们要么响应杨玄感一起造反,要么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脑袋被皇帝砍下,他们的选择不言而喻。于是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枭雄辈出,偏偏这时候皇帝与贵族集团矛盾激烈,改革不得人心,国内外危机四伏,可以想像,皇帝和中枢在短期内根本控制不了局势,而等到局势大乱了,他们再想控制也来不及了,最终帝国分崩离析,中土再一次进入群雄争霸的年代。

李密侃侃而谈,从赵郡李氏说到皇子皇孙,从河北局势说到山东大势,从改革策略说到东征大计,从贯通南北的运河到代、晋、关西、关东和中原等地理特性对帝国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独孤震非常认真地聆听着李密“云山雾罩”的一番话,他的神情渐渐凝重,在赞叹李密渊博的学识和政治上的超凡天赋的同时,也推测出了杨玄感、李密等人在过去的几年里,依据皇帝的政治立场和激进的改革策略,对帝国政治格局和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和变化有着非常准确而慎密的推衍,由此制定了一套“改天换地”的大谋划。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在杨玄感的大谋划已经开始,在席卷帝国的一场大风暴已经掀起的情况下,李密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求合作。

不合作的结果如何?杨玄感和李密肯定要北上,肯定要进入代、晋,继而彻底结束中土的和平,把帝国推进分崩离析的深渊。

合作的结果如何?中土维持和平,帝国还是杨氏皇族的帝国,只不过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将由关陇贵族集团集体瓜分。这是双赢的局面,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独孤震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独孤震非常谨慎,政治立场又“中庸”,说出来的话自然模棱两可,难以揣测到他的真实意图。

“听说游治在黎阳?”

御史台副官长治侍御史游元已到黎阳。杨玄感以来护儿背叛为由,下令征召周边郡县乡勇到黎阳集结,这一命令肯定会遭到游元的质疑,并急奏行宫和东都,如此一来杨玄感谋反坐实,震惊中土。

游元会不会奏报?肯定要奏报,这是他御史的职责所在,任何风吹草动都要上奏。不过同样一件事,运用不同的字和修辞,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可以把黒的说成白的,关键在于游元本人。言下之意,杨玄感与游元能否达成交易?游元是河北北方系世家的代表,其实就是代替赵郡李氏与杨玄感谈判。

一边是山东世家贵族在与杨玄感谈判,一边是杨玄感与关陇贵族的中间派在谈判,而前者的谈判结果显然决定了后者所要采取的立场。山东世家权贵假如与杨玄感谈崩了,双方不欢而散,山东世家权贵的大部分都不支持杨玄感,甚至倒戈相向,那么兵变的过程就不会如预料的那样一帆风顺了,至于结果更是不堪设想。

李密微微一笑,恭敬说道,“灵泉战败,黎阳十分被动,估计有些艰难。”

独孤震轻抚长须,不紧不慢地说道,“禁军龙卫沿河南下,屡创叛贼,大河两岸的乱局再难隐瞒。这件事,山东人必定要给朝廷一个交待。”

李密听出来了,山东义军声势日大,山东世家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未来只有两条路,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鱼死网破,而前者正好顺应了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的新局面。换句话说,山东人希望天下大乱,有支持杨玄感兵变的动力,但游元在谈判中的要价肯定很高,谈判破裂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杨玄感在兵变过程中拥有绝对优势,否则很难赢得山东人的公开支持。

从当前局势来看,留给杨玄感的时间太少,他必须向山东人做出重大让步,以赢得山东人的支持,赢得山东各路义军的支持,如此在河北方向可以阻挡皇帝南下,在中原方向可以共击东都,兵变的胜算将非常大,而山东义军也由“叛贼”摇身一变而为救国“功臣”。

双方最大的妥协是什么?当然是皇统。谁控制了皇统,控制了朝政,谁就控制了帝国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权。

“东都的人选是唯一选择。”李密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

独孤震沉默不语,良久,在李密的期待下,独孤震终于给出了答案,他黯然长叹,闭目摇首。

李密暗自吃惊,心念电转,蓦然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致命的疏忽。

对杨玄感和李密来说,皇统继承人的目标一直很明确,理所当然是东都的越王杨侗,但给独孤震这么一摇头,李密蓦然想到了一个人,东都还有一个人可以做皇帝,那就是秦王杨浩,也就是前秦王杨俊和崔氏王妃之子杨浩。

山东人的皇统目标是秦王杨浩,是拥有山东第一世家崔氏血统的杨氏皇族血脉。这是很简单的事,杨浩做了皇帝,理所当然重用以崔氏为首的山东世家子弟。当年杨俊被拖进皇统之争,正是因为其背后是以崔氏为首的山东大世家,所以很不幸,杨俊成了皇统之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杨浩这个人选能否赢得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答案是否定的,关陇贵族绝不会给他人作嫁衣裳,辛辛苦苦、冒着生死族灭的危险发动兵变,最后好处却给山东人抢去了,谁能答应?

杨玄感和游元的黎阳谈判必定破裂。

李密迅速稳定了心神,望着略显疲惫的独孤震,等待他睁开眼睛,从他眼睛里窥探其最后的选择。

独孤震睁开了眼睛,露出浓浓的悲伤,对未来的悲观让他陷入了痛苦之中。然而,他不能袖手旁观,不能置若罔闻,不能眼看着关陇贵族在这场风暴中尸横遍野,更不能让帝国分崩离析。

“西北人是个麻烦。”独孤震说道,“解决了西北人,或许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独孤震终究还是选择了“中庸”。

李密失望离去,疾驰羑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