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明皇族
章节报错
与大明南部的歌舞升平不同,大明东北时不时被满族来犯。还好在辽东有大明守护神镇北将军府,镇北将军府也是从开国皇帝就一直有的存在,客观来讲,没有镇北将军府,大明能不能立国这么久都是一个问题。
而大明北部的蒙古诸部落也是不安稳,因为北方寒冷的缘故,蒙古诸部落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而大明立国的根本是开国皇帝李乾推翻了蒙古可汗的统治,同时把他们打的四分五裂撵到塞外。所以,有着世仇的原因,大明对塞北蒙古残余是没有怜悯之心的,政策自然是紧闭国门。如果,大明对蒙古实行帮扶型的通商往来,卖些粮食给他们得以存活,或者敌对关系就没那么强烈。总之,蒙古部落一有机会就会骑马来边境几个镇抢掠一番。或许大明政策是对的,这些抢劫行为对大明来说就是小儿科。惹得镇守边关的将军生气了又派兵去收拾一下这些蒙古残余,往往都是大胜而归。
至于西北方向,因为有着崇明山脉的天然屏障,后金国不敢贸然进攻。不过,在边境的小动作不断,边境县镇都处在恐惧当中。为此,皇帝在西北也预备着一支重军。随时防止后金的偷袭!
总的说来,大明内部还是非常安稳的。也就是北部,在生产力低下,又没有优质粮种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缺衣少粮的外在背景下,当然只能向邻居借东西了。
奈何,大明皇帝从开国到现在,历经一百三十年,到李承祖已经是第七位了,如今正值壮年,在位也才五年而已,现在也才33岁,正常情况下至少还有个二三十年的时间。大明能这样在封建制度中越来越强,很大程度取决于李乾留下的继位制度。或许是开国皇帝史读的好,对前面更替的皇权总结了规律。第一点就是限制皇权,理由也非常简单,即使做为皇帝,也不能真的为所欲为,为此设立了三公劝制度,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如果皇帝在任期间,有惹争议的重大决策或者用兵上的激进等问题,三公可以联名上要求皇帝更改皇命,如果皇帝一意孤行三公可以同时下达三公令终止皇帝的一切命令。这在大明130年的历史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太祖李乾在建国初期的一次军事行动,要求镇守东北门户的镇北将军府对满族进行清剿。时值政权未稳之时,被打散的蒙古大有重整旗鼓之势,当时因为李乾就是打败了蒙古朝廷才在上京建立大明,对手下败将有种自然的轻视。而李乾手下一干将领是建议继续攻打蒙古残余,把他们撵到塞北那种偏远苦寒之地,才能稳固江山。而满族以前一直是蒙古小弟,老大被欺负了,接下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这些大明人会收拾他们,所以满族一直在骚扰大明的边军,想起到牵制的作用,让蒙古和大明有一较之力。对于满族不厌其烦的骚扰,按李乾此时的功绩,自然是带着人灭了他们才能解气……所以就有了这么一次皇帝与众臣的对话,三公这时终止了皇命!李乾自然是觉得丢人,可事实证明三公的决策没问题,后来让镇北将军府坐镇辽东阻挠满族的偷袭,而李乾则是集中兵力把蒙古打到了几千里外的荒原。从此真正的巩固了大明政权。而直到现在,满族依然活跃在辽东北部的广阔深山里。
有了太祖的榜样,第二次三公劝发生在第三任皇帝李牧平在任时。当时还叫大夏王朝的后金前身,因为缺衣少粮的原因,从崇明山偷偷派兵进入大明国内,时值年关,加上大明已经休养生息0多年,当时的驻军位置考虑更多的是大型的战役,所以离大夏偷入的边境还有十几里地……大夏一举攻占了三个县城,无数边民流离失所。还好西北驻守的将军老到,切断大夏士兵的后援,重兵守住关口,联系周围的府军来了个关门打狗。虽然全歼了敌人,但三县十几个镇遭到破坏,死了无辜百姓一百多人……这样的事做为皇帝的李牧平能忍?草草过了元宵皇帝就准备御驾亲征,要直接把大夏灭了!这消息或许很多国民听来热血沸腾,可朝堂上却为此吵翻了天,不是朝臣互吵,是李牧平舌战群臣。朝臣们都是让皇帝坐镇朝堂,打仗大明有兵有将。而李牧平则是以太祖李乾为例,细数皇族的荣耀,怎么能在别人弄我的情况下忍气吞声……朝臣的态度还是坚决,这种以身犯险的事不是你一个帝王该做的事。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后面朝臣自然请了三公。最后皇帝只能妥协,派了大将打到大夏去。
虽说那时大明国力武力都强于大夏,但推翻一个政权还是有些费劲,崇明山不仅是大明的屏障,同时也是大夏的屏障。大明想要绕开崇明山,就不得不经过蒙古部落,这些地方也就适合放牧,对大明而言就是鸡肋一般的存在,所以哪怕把蒙古撵得再远,时隔多年,他们的牧民又渐渐靠拢了大明。大明和蒙古的关系不用多说,借道不现实,真的借给你你敢走吗?到时腹背受敌更是难受!所以李牧平在位三十年,从那次大夏偷袭后,年年过完年就派一支军队到大夏去“探亲”,用了十九年时间,生生把大夏政权探没了。主要原因还是大夏王朝内部发生了政变,国师和大将军联手杀了皇帝,回头大将军把国师也杀了,就此建立后金王朝。恰好后金国主也姓李,叫李后林,为了安稳局势,上大明,愿意纳贡俯首称臣。
本来大明对大夏的土地也不感兴趣,之所以连年用兵,除了当初恨大夏的偷袭,更多的是对三公上的一种回应。至此大明和后金友好了几十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政权得到稳固后,也早忘了曾经国主称臣的往事,毕竟是其他民族,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近来二三十年,后金对大明边境的骚扰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而大明朝后面几任皇帝也再没有触碰三公劝的事。而太祖的第二点对当时的朝臣来说还是有些意外的,做为皇子,太子,甚至皇帝,一生最多只能有三位后宫。在身为皇子太子身份时更是要注意,这是太祖皇帝的硬性条件。越矩了皇子成年后受封等级降一级,太子则变成皇子,同时受封等级降一级。至于皇帝自有朝臣和三公监督。按太祖的原话,若不是考虑血脉传承问题,他是建议一夫一妻制的,这方面太祖也算的典范,太祖一生娶妻三人,都是因为红颜薄命,第一任周皇后,在太祖登基不到两年就撒手人寰,留下了两子一女,也是目前皇族的正统。继任皇后长孙皇后虽深得太祖真心,却总是郁郁寡欢,陪伴皇帝15年也去世了,留下一女。皇帝在近五十岁的年龄娶了第三任皇后,而参选的无不是青春年少,样貌秀美的,最后李乾重新提的要求,身家清白,25以下年龄都可以。才选了第三任皇后,皇后样貌中等之姿,只能说是合了李乾眼缘罢。相较而言,李乾除了治国与军事,人也专情,对子女的教育也很看重。不然也不会有这第二点要求,与其说是针对皇族,不如说是优化自己的直系子孙。毕竟做不到这点的后人自然会越来越偏离皇权。
加上他总结的历代皇帝,哪怕是一些开创盛世的帝王,后期也会因为酒色败家!所以李乾才在皇位继承上有了这样的限制。毕竟,作为皇帝,你的主业是天下,是民生,而不是享乐。
要是白沐辰知道大明皇权是这样传承的也会大写一个服字。毕竟他印象里的朱氏王朝除了开国两任帝王,后面的子孙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都是些子嗣艰难。而皇帝的女人少吗,所以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皇帝本身。节制而规律的生活自然更好,所以在李承祖前面最短命的还是他爹,死时58岁。
而大明王朝也开创了这片土地后宫最干净的先例,周边的国家皇帝后宫哪个不是几十几百人,就连大仓的土司白沐辰也知道至少十几个老婆。而后宫的干净,间接致使皇权更加稳固。虽说前面的皇帝实际上也都不止娶三个,可那也是在皇后或者贵妃去世后做的填补。不管说皇帝好色也好,为了皇家脸面也行,有了祖制皇帝再荒唐也有限。毕竟人满了以后想再娶那就得看命了。
皇帝后宫清静,自然没了争宠的必要,重点还是教养好皇子。按太祖的第二点祖制其实是没有嫡庶之分的,只要对方犯了错,越矩了,就算是太子都得下马。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也是第三任皇帝李牧平,当时的太子因为皇后的去世疏于管教,犯了太祖的规矩,在二十出头的年龄后宫已经有十几人,被宗人府告到皇帝那里,查清事实后太子立马被废,而太子的弟弟继任了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