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孙两家走礼走的特别快,赶在年前就订了婚。大家都觉得,要不是本地有“腊月不娶”的习俗,说不定他们年前就能正式结婚。

村里人都为张老汉高兴,见面也敢于聊天了,有时候还调侃他一两句,张老汉都笑呵呵的答应着,说等小子结婚的时候让大家都去喝酒。

他们老张家总算迎来了希望,喜酒一定要多摆几桌。

掐断了陈红燕的后路,可心也很高兴。

期末考试,她考了年级第一。陈家人也都高兴得不得了。

现在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他们这个中学为了鼓励学生上进,年底的时候搞了个“敲锣打鼓送奖状”的活动。学校从农机站借了辆拖拉机,又从镇上小学借来了小学生军乐队,校长和各年级主任亲自跟车,一群人就开始全镇突突着给年级前十名送奖状。车开到哪儿,就能吸引一群人来围观。

陈家村是第一站。

可心接过校长亲自递过来的奖状,笑着接受了大家的表扬。

尴尬是什么?她不知道。

校长冻得都快流鼻涕了都没尴尬,她怕啥?

这几个月,陈家的生意也做得有声有色,蛋糕和面包陆续摆上了各地供销社的柜台,连二爷和三爷家也参与进来帮忙了,不然根本忙不过来。

大堂哥陈元松月末回家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变化,感到非常惊奇。他建议大家在高中学校门口开一家卖吃食的小店,肯定会有很多客人的。

“学校里的饭菜其实也还可以,但是天天吃月月吃,总会有吃腻的时候,很多人就想着出门去打打牙祭,换换口味。学校门口有几家店,也就是卖烧饼、小笼包什么的,品种很少,但是客人很多。我还可以推荐同学过去吃。”

爷爷问他:“这会不会对你影响不好?”

“这有什么不好的。咱们凭劳动吃饭,只要保证食物的品质就行。”

“那等到明年开春,我们规划规划。”

这个春节过得非常热闹。钱赚的多,置办起年货来就比较敞亮。

陈爸虽然年近四十,在这个年代都算是正儿八经的中年人了,但男人天性爱玩,这话一点不假。他跟二叔、堂叔几个人买了很多烟花爆竹来放,还买了很多超小号的炮仗,元方和元柏一手拿着一根点的香,一手拿着小炮仗,点着捻子之后往边上一扔,立刻就会发出一声炸响。

炮仗很小,有点危险,但是不大。家长们毫不在意,就让他们扔着玩。

一家人还在年前集体逛了一趟县城的百货大楼,每个人都买了一身成品衣服,小孩子的衣服都是套装,穿上显得特别洋气。

就连三寸金莲的太奶奶,竟然都买到了一双适合她小脚的鞋。

以前,太奶奶所有的鞋都是自己做的,因为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专门给小脚老太太做的鞋,她就算想尝试一下成品鞋都没办法。今年大概是终于有人盯上了这个市场了。

太奶奶很高兴,人老了,性格就会越发接近小孩子,喜欢尝试新事物。成品鞋不如她自己做的鞋舒服,但她就是想试试,想赶个潮流。人家都穿买来的,就她还是自己做,显得她很老土。

过完年,太爷找大队长批了一块地,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厂房,在大队长的帮助下,注册了食品厂,又在可心的提醒下注册了商标,制作食品的地方终于从可心家搬到了新建的厂房。但是家里的烤炉也还留着,可心用它烤别的吃。

产品规模上来了,需要的粮食也增加了,仅仅收购陈家庄村民的余粮就不够了。这时候,粮食交完公粮,留下自己吃的,还会有一些结余,这些结余通常会卖到公家的粮食站,但也有人开始赶着马车走村串巷的收粮食,收购价通常会比粮站高一分两分的,有的人就选择把粮卖给收购商。

陈家食品厂也开始收粮,价格比粮食站高了5分钱,但是对品质要求比较高。

三奶奶拿下了在县城开店的机会。她召集了自己的三个女儿跟她一起干,把小吃店打造成了后世便利店的模样,既卖杂货,又卖成品食物,还卖现制食品。

可心还给他们做了个大牌子,上面写着“食品老字号‘陈记’独家代理”。大家不知道陈记,但是看着“老字号”这三个字,再看看“独家”,莫名的就有一种很高档的感觉,纷纷买一点回去尝试,然后就成了回头客。

小吃店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四个女人都很勤快利落,把店打扫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非常拉好感。

三爷爷就负责给她们进货。

二爷一家专门负责销售工作,爷俩都口才了得,干这个最合适不过。

娜娜真的成了厂里的产品研发师。

之前提到的那本讲厨艺的,虽然没了,但是可心贴心的给她弄了个手抄本,娜娜捧着如获至宝,每天认真研究,没多久就给自己弄了副眼镜戴。

二婶看着这个四年级没上完却戴着眼镜的崽,非常的发愁。苦口婆心的劝道:“戴上眼镜,看起来就像个化人,但是人家要是一问,你啥学历啊,你回答说,小学四年级,这不太合适啊。要不,你努努力,最起码把初中毕业证拿到吧?”

娜娜也觉得,为了自己的食品大业,是得提高一下自己。于是,她重新拿起了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元方和元柏给她当了老师,可心也会抽空教她。

娜娜总是摆摆手,说:“你忙你的去。你又要上学又要写小说,就别在我这儿浪费时间了,让他俩教我就行。”

可心已经发表了好几篇小说,连环画都出版了好几本,拿到的稿费非常可观。她现在是被全家人供着捧着的“高级知识分子”,连高中生陈元松也比不了。

太爷爷甚至还拿着可心的小说通过大队部的大喇叭进行全村广播,可心第一次听到的时候,险些摔个狗吃屎。

全世界只有她一个人尴尬的成就达成了。

其他人都是夸夸夸,还有小朋友来向她请教如何写作。

大概是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娜娜再次看,感觉就和之前在学校不一样了,她学的很认真。

可心专门写了一篇章,讲述这些已经失学的年轻人的再教育问题,她拿娜娜举例,像这样有上进心、有求知欲的年轻人,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个可以灵活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重返校园明显不太现实,年龄不合适,而且很多人参加了工作,怎么去学校?

她还给教育部写了信,专门反映这个问题。

效果是很好的。

教育部门专门组织人手,针对已经离开学校又有学习需求的各界人士编写了相应的成人教材,还有相应的结业考试,一旦通过,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毕业证。

娜娜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她后来不但拿到了初中毕业证,还一路高歌猛进,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大学毕业证。

二叔和二婶因为心大,看起来都很年轻,但是他俩笑太多了,笑纹直接变成了皱纹,俩人脸上褶子都有点多。但也不显老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