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各方反应(4000+章节,求订阅~)(第1/3页)
章节报错
“不好意思,贝托鲁奇导演,《末代皇帝》这本小说的版权,我并不打算出售!”
不出吴见夜意料之外,贝托鲁奇这次找到吴见夜,为的就是《末代皇帝》的改编权!
不过吴见夜既然写出了这本小说出来,肯定不会是为了让贝托鲁奇改编的,虽说后世有无数的人将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捧上了神坛。
但是在吴见夜看来,这已然是一部披着华夏历史外皮的电影,贝托鲁奇作为一名西方导演,习惯性的将电影中的许多内容都西方化了,他拍摄的是西方人眼光下的《末代皇帝》,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的《末代皇帝》。
贝托鲁奇版本中慈禧太后的出场,躺在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宫殿里,大殿两旁到处是佛像,宫女太监们化妆成各种神仙的样子。
这种想法根本就是完完全全西方人对华夏的印象,而其中饰演慈溪的陆燕,更是请教了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当时朱家溍先生就说了,在清宫中,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贝托鲁奇给出来的回答则是,他拍摄出来这段情节的目的,实在已溥仪回忆的视角呈现出来的。
一个半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回忆成这样呢,事实上这不是溥仪的回忆,而是庄士敦意淫出来的回忆。
后世的朋友都知道,贝托鲁奇拍摄《末代皇帝》,是根据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其实贝托鲁奇真正用到《我的前半生》的情节很少,他真正用的是溥仪的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
在原来的版本中,显示着很多西方人那种高高在上的镜头。
比如庄士敦救世主一般的角色设置,还有就是冯布衣的兵押着溥仪离开网球场,庄士敦依然没舍得从裁判椅上下来。
即使面对着华夏的军阀,他庄士敦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坐着。
这就是西方人潜移默化下的一贯优越感。
虽然这部电影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与提名的,但是细心的朋友应该会看到,所有关于华夏人的出现的奖项,一个都没有。
西方人贝托鲁奇以西方电影的方式,拍了一部西方人认为的华夏皇帝的故事,结果在后世却被不少的华夏人捧上了神坛.......
吴见夜的拒绝,让贝托鲁奇微微一愣,他没有想到吴见夜竟然会拒绝自己。
“吴,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与庄士敦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我都已经看过了,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要把这两部小说融合一下,拍出一部关于华夏末代皇帝的电影出来,直到后来我看到了你的小说《末代皇帝》,我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本小说的改编权,卖给我!”
贝托鲁奇并没有放弃,而是和吴见夜讨论起来。
对于贝托鲁奇吴见夜并没有什么不满,虽说他把《末代皇帝》拍成了欧洲王储身上的故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贝托鲁奇本人对于华夏还是非常具有好感的!
“贝托鲁奇导演,我非常感激你能够喜欢《末代皇帝》这本小说,不瞒你说,我本人对这本小说的改编,也是非常有兴趣。”
贝托鲁奇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神采:“吴,你也想要拍摄这部电影吗?”
吴见夜点了点头,承认了贝托鲁奇的推断。
此时吴见夜的手中有两部片子,可以拍摄一部是之前一直在筹备的《新龙门客栈》,另外一部就是这部《末代皇帝》了。
《新龙门客栈》可以为他带来香江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市场。
《末代皇帝》则是可以敲开欧洲与北美的市场。
本来《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他敲开欧洲市场的敲门砖,但是现在却让孙嘉睿把他一切的计划都给毁了,想到这些,吴见夜就恨得牙痒痒!
宁樱在旁有些夸张的看着吴见夜。
“老吴,你不是开玩笑吧,《末代皇帝》这本小说,我看了已经不止一遍了,你想没想过如果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将会是多么夸张的一个成本.......”
后面的话,宁樱没有说,但是吴见夜也知道,宁樱的意思是,这样夸张的成本,国内根本不会有制片厂允许吴见夜拍摄的。
不对,不是不允许,而是不可能。
另一个时空《末代皇帝》的投资额是多少?2600万美金。
现在国内一部电影的最高投资额是多少?100万人民币!
国内的电影票价是3角到5角不等,虽说现在国内也会出现票房过亿的电影出来,但是那跟制片厂没关系啊。
之前已经说过,制片厂根本不享受票房分成,而是靠着出售拷贝挣钱,而且拷贝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
现在这个时代,即便是这部电影为制片厂创造了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在一百二十万左右而已。
国内电影内有这样的制度,外有电视机的冲击,才会在八十年代中旬开始,进入了低谷,长达十几年。
所以说如果吴见夜如果只是想在国内的体制下,拍摄这部电影,在宁樱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