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在美国人爆炸了长崎原子弹2小时后,美国人公开发表的史密斯报告,就让全球震惊。

这份全名叫做《原子能的军事用途:美国政斧发展原子弹之官方报告》也带给了当时在二战分赃大会上憋了一肚子气的华夏中央政斧一个很大的震撼。

当时原子弹的威名经常的挂在人们的口中,老蒋当时背靠着美国也经常口爆原子弹。但别人的毕竟不是自己的,为了提高华夏的大国地位,老蒋也命令进行自己的核弹研究。主持研制的正是俞大维。

俞大维不光是当了12年的兵工署署长,在留德期间还专攻数理逻辑与哲学,也曾听过爱因斯坦讲授相对论,稍后还曾在德国修习“弹道学”,也算是当时华夏少数钻研“弹道学”的专家之一。本来,他的身份给了宽广的人脉也是一点。不过在先锋军这里,华夏国内优秀的科学人才,绝大多数都被先锋军搜集来了。

“原子弹需要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而且还是大量的!”孟享当时对俞大维这个相当于曼哈顿计划的格罗夫斯式的人物感慨道。虽然他已经提早了5年开始这个核弹计划,但美国人和德国人也早就开始了。

德国人在3年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铀计划,但中子被吸收引起铀原子裂变是在39年才被发现的,德国人一开始的研究并不是很上心。铀原子的经费只有100万马克而已,他们的科研力量集中到了火箭这个很有实战前途的项目上。

而且随着德国人迫害犹太人,在二战前有2000多名犹太科学家和工程师离开了德国人前往美国。不过因为随着孟享的插手,从中截获了300多人。这已经是看在先锋军救助了那么多犹太人的面子和高薪聘请上,才拉来了这么多的人才。要不然,人家宁愿去和平安宁的美国。

不要小看这两千多人,这可是科技界的精英人物。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虽然最多的时候起用了539万人,但科学家最多时候不过也才000多人而已。当然,其他职人员的科学素养也很高,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终究是因为先锋军的名气小了些,加上华夏太弱了,即使先锋军收拢的那300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大多数不算太出名的,那些著名的人才早就被美国人盯上了。不过这三百多人也是一大笔财富,分布在各大学院中完善着华夏的科技基础。

不过,即使那些不肯留在华夏的犹太科学家也对救助过他们和他们的同胞的先锋军有一份好感,对于孟享在他们身边安置的留学生也是倾囊相授。

孟享也知道华夏的条件已经决定了引进来的方式太狭隘,于是从一开始,更多的是倾向于走出去,向外大派留学生。

原历史上,民国时期从12年到新朝建立,官私留学生的人数约为5万多人。而这个时空,仅仅先锋军这两年多公派出的留学生就有3万人,一个留学生一年资助不低于3000大洋。这笔上亿元的巨大开支也就是有孟享的军火费用能支持,要不然中央政斧根本无法支撑。

人员方面也好解决,中央政斧这些年办教育,也积累了不少的人才,31年的时候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万多人。而这些毕业和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都被集中到了联合战区来了。

此时联合战区内的大学数已经达到了近百所。而36年的时候,全华夏公私立大学、读力学院以及专科学校的总数不过才110多所。

但在孟享的支持投资下,仅仅在先锋军资助下新建起了学校就有二十多所,而随着联合战区内思想的活跃,生活的提高,使得私立学校也增加了二十多家。虽然其中一些私立大学的规模还不如后世的小学规模大,但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些老牌的学校,孟享更是全力支持。

联合战区内,公立的大学,以及私营入股的大学的投入,仅仅39-0年这学年,就让孟享投进去2亿多大洋,来应对不断扩张的大学教育。

随着月份底完成了大学录取工作的统计来看,等到8月底新生入校后,仅仅联合战区内,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就可以突破十万人。

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钱不是问题,抱着金属货币发行权的孟享虽然撒出去几亿大洋,但相当于在社会上完成了几个经济循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学校的建设和设备的添置也不是大问题。生源也没问题,义务教育开展后,有了充足的生源,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也大为增加。

而制约大学扩张的关键还是师资的问题。没有好的老师,即使再多的学生也不管用。

民国时期,之所以大师辈出,除去宽松的思想环境有关系外,学生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因素。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数多了,只能放羊。后世大学生大多数不过是在大学中晃荡一圈而已,属于那种外门弟子。而能够得到老师用心指点的内门弟子,甚至是手把手教导的核心弟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十万在校生,已经让那些老师们忙不过来了。要知道他们不仅仅要教育人,还担负着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华夏百废待兴,很多方面需要打基础,人才最是紧缺的时候,一个人才忙碌几方面也是正常的。

从犹太人、捷克、波兰等地聘请的那些外教到了缓解了一部分压力,虽然那些高额的聘请费用,以及翻译、服务人员等的安排,也是一大笔巨大的开支,但孟享更相中的是他们的才能。只可惜人数还是很少,孟享只能打起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的算盘,大肆外派留学生。

虽然留学生费用高,但孟享此时不差钱!

2万多留学生,孟享尤嫌不足,在今年开始的留学生的名单中,一下子又添加了3万人的数目。

“这么多人会不会太多了”即使周白赞同孟享的留学生计划,但看到孟享又一下子抛出了3万人,不由心惊道。这样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个可不是国内的教育,钱只在国内滚动而已,这个可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拿到国外去消费。同样的一万元,在国内可当四五万来用,甚至更多。

“时间来不及啊!”孟享感叹了一句,让周白只是想到了欧战在世界的波及,却不知道孟享如果带领华夏崛起后,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再过几年,如果华夏和欧美国家可能翻脸,就不会再有这些好的留学机会了。所以孟享才大力的安排人手去留学。

即使现在,也不是哪里都能去。

瑞典、瑞士等受欧战波及很少,法国、丹麦等地至少在未来一两年也算安稳,可以去学习。英国是无法去了,孟享也无法预料到那里的情况会不会有什么变数。不过,德国国内至少一两年内也是比较安稳的。此外,留学人数派出最多的还是美国了。只要孟享不从中改变太大,美国要比别的地方更安宁。

鉴于未来和美国人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战争波及,孟享不可能把所有的留学人数都集中在美国,分散在各国也有利于汲取各国不同的风格,融会贯通。也避免以后在国内的化和科学界只有一个声音在说话。

在38年孟享开始布置留学生的时候,就为未来的核能利用罗列了计划。他虽然没有考虑到基地需要核能来解禁,但了解到未来走势的孟享自然不会疏忽这个机遇,为未来打着基础。

而此时在38年孟享派出去到国外留学进修的一批人已经回来了一部分。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会成为先锋军研究原子弹的骨干力量。

比如王淦昌,在38年的时候,就被孟享派去丹麦哥本哈根跟随在波尔等人身边进修了。经过了两年的进修,因为先锋军的核弹计划,所以就把他召集了回来。虽然此时王淦昌脑海中已经有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初步的试验方法,但闻听祖国的召唤,他还是急匆匆的赶了回来。走的时候,还不忘邀请一下他的老师波尔。

此时虽然丹麦已经落于德国人之手,但波尔作为丹麦科学家的核心人物,哥本哈根派系的灵魂人物,自然不会轻易的屈服撤离。他依旧坚持在了丹麦,直到3年的时候,才撤到了美国。

当然,面对战争的威胁,哥本哈根这个世界物理的圣地,还是不断的有人离开,大部分选择去了美国,但王淦昌也拉回来了两三个人。

当初在华夏举办龙杯科学大奖的时候,很多国外的学者对于先锋军他们安排的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很是赞叹。他们不知道那是基地的科技中心,但至少知道了华夏不是一片野蛮之地,至少有一个地方有着世界上都数得着的尖端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