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在中南半岛大踏步前进
章节报错
郑芝龙对于中南半岛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而且这次前往安南之前他还特意做足了功课,自然知道阮福澜这家伙在想什么。
这家伙无非是担心大顺保护占城国,使得他无法继续向南扩张。
说道占城国,占城的历史就是被安南不但侵蚀的历史,从与安南南北分立到被安南不断侵略,占城在历史上少有荣光,好不容易趁着安南陈朝内乱之际胜了一场,夺回了一些土地,但不久之后安南出了个猛人黎利,一切就变了。
明永乐年间,明军占领安南,设立安南布政使司,并派驻官员。
一开始安南并没有太多人反抗,包括黎利:
后世安南人把黎利吹成了一个天生的英雄,但实际上黎利一开始是在安南布政使黄福手下当官,换句话说,这家伙也是带路党之一。
但是明廷管理不善,大量明廷官员根本无心治理安南,而是秉承着捞一把就走的思想在安南胡作非为,最终激起了安南大起义,黎利判断明军无法在安南长久维持于是加入了反明阵营中。
在与明军的战争中黎利指挥安南军队击杀明军宿将,参与过靖难战争的大将柳升,从而威震南洋,后来明军前线总指挥王通擅自与黎利签订合约(所以丢失安南这事上朱瞻基其实是背锅侠,前线将士不想打了他有什么办法?),撤出安南,黎利不可思议地从明军手中完成了复国大业。
安南从此对占城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占城被一路吊打,到如今只剩下宾童龙地区的一小块地盘,说是国家还不如说是一个城邦。
阮福澜眼看彻底灭亡占城就在眼前,现在大顺突然跳出来要收占城做藩属国自然心有不甘,于是极力劝阻郑芝龙不要收占城做大顺的藩属国。
不过阮福澜想错了,郑芝龙确实不打算保护占城国,他想的是既然占城国只剩一点地方了,大顺完全可以把占城打下来:
反正皇帝给了他全权处理南洋诸国的权力,再说了开疆拓土总不能还被处罚吧?
因此阮福澜的话郑芝龙并不怎么当回事,他随意找了个借口敷衍了阮福澜,然后为免夜长梦多,不久之后就率领舰队大举南下,直扑占城而去。
占城国国王的胆子比郑芝龙想的要小的多,大顺的舰队出现在占城水师的视野中之后不久,收到大顺舰队前来的占城国王巴弼立刻带着王族众人逃之夭夭。
这家伙似乎就不考虑大顺有可能是来收朝贡国的,只能说逃跑大概是已经成了挨打挨多了的占城国国王的本能反应了…
占城国王这一跑产生了巨大的连带反应,很快大批占城人就跟着国王逃往马来半岛,以至于郑芝龙带着舰队水兵上岸之后如同是来占城旅行一般,轻松地占领了占城全境。
本来郑芝龙还在思考怎么给占城国王安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现在好了占城国王跑路了郑芝龙也不用想了,直接草拟了一道奏章,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占城国国王螳臂当车,不仅不乖乖朝贡大顺,签署宗藩条约,居然还敢抗拒天兵,于是在占城国军队率先发动进攻之后郑芝龙不得不率领顺军“自卫反击”,占领了占城全境。
占城这个国家的土地其实也就那样,不过这国家有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分别是芽庄和金兰湾,这两个地方卡住南海通往印度洋的口子,对于日后大顺海军来说极其重要。
“还好及时干掉了占城,抢下了这两处地方。”郑芝龙看了一遍金兰湾的地形,满意地点点头,在他看来,金兰湾这个地方作为军港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
金兰湾港湾深入内陆1公里,由两个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组成,其中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湾口仅宽1300米;外港平巴湾,水深10-22米,湾口宽约000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既能停泊大船,又便于防守,如果大顺在这里长期驻扎一支舰队并修筑堡垒,这里将成为大顺在中南半岛的一个坚实支点,并能以此扼守住南海的南大门。
在芽庄休整之后,郑芝龙又派遣使者前去真腊和老挝,要求真腊国王和老挝国王签署宗藩条约,向大顺朝贡。
真腊国王听到大顺舰队降服了安南,攻灭了占城之后立刻就怂了,马上答应了签署宗藩条约,并向大顺朝贡:
不怂不行啊,不赶紧朝贡当小弟的话,大顺不用动手,安南就会动手把真腊给干了。
勃朗拉城中的老挝国王同样痛快地签署宗藩条约,选择当了大顺的朝贡国:
对于老挝来说,当了大顺的朝贡国之后,有顺军派兵保护的话,自己也会安全一些,不然暹罗老是打打老挝的主意。
于是,在郑芝龙带领舰队占领占城之后不久,真腊国王和老挝国王随即派人前来见郑芝龙,两国均表示愿意接受大顺这个宗主国,成为大顺的藩属国。
随着真腊和老挝相继签订宗藩条约,郑芝龙完成了李自成交代的任务。
至于暹罗和缅甸,李自成觉得稍微放一放,这两个国家军力相对较强而且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不如安南这些国家紧密
,想要他们屈服的话得派出更多大军才行。
至此,大顺实现了在中南半岛的大踏步前进,等到郑芝龙回去之后,顺军再派出驻军和移民,大顺就能像后世的英国一样,通过几个战略要点控制住这几个国家。
完成任务之后郑芝龙带领舰队返回广州,然后把详细情况写成奏章,加急送往北京。
在北京收到了郑芝龙的消息之后,李自成还是满意的,他点点头说道,“郑芝龙这家伙干得还不错。”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派遣官员常驻,并且组织军队驻军,再搜罗一些移民过去,总之,后续事情还有很多,这是大顺第一次往海外殖民,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这一步毕竟迈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