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理论上是太子有第四位后宫就该被检举揭发。可实际上太子也知道犯忌讳,再说后宫毕竟属于私事,主子严厉吩咐了谁敢透露。只不过是后面越来越肆无忌惮,以致自己都忘乎所以才有这么一遭。除了太子,历代皇子也有很多犯这点忌讳。结果都是查证一个办一个,对宗人府而言,掌管皇族最大的作为就是截流,而皇子犯错,受封等级下降,那宗人府为皇族留下的东西就更多。所以这点上,除非你不做,做了就得随时提防着,而往往纵情声色的皇子哪个会是意志坚定之辈。因此,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当然,这条限制是一直存在的,就连太子继位成皇帝后都受限,其他皇子怎么可能就只是被关照一次。受封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会被降级罚奉等惩罚。当然,除非到你已经沦为庶民,不再接受宗人府的管辖。

像如今的皇帝,就是意志坚定的代表,33岁的年龄,除了皇后一人,竟然没有补齐另外两个贵妃。而他曾经的皇兄皇弟有不少都受封降等了,只能说他父亲比较厉害,一共生了九子四女。而他母亲生了二子一女,受封没降等的就有他亲弟弟,另外还有一个皇弟。

而皇帝李承祖却不怎么认可父亲的作为,特别是女色方面,李承祖觉得太祖对皇帝女色方面的限制是对的。不然自己老爹也不会五十八岁就死了……

李承祖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开创盛世的好皇帝,所以除了被立为太子必须选太子妃以外,他的意志从没有动摇过。因为李承祖的优秀,加上他从娶太子妃后就再没有另外选妃。太子妃和他还是很琴瑟和鸣的,从嫁给李承祖后三年生三,第一胎就是龙凤胎,一子一女,第二胎又添一名男丁,也是把当时在位的公公乐得不行。

虽说太子妃是选的,不过夫妻二人是真的很融洽。李承祖也疼惜妻子,虽说皇家肯定是子嗣越多越好,但他一向以太祖为榜样,觉得多不如精的好。而他那一辈就属于多,当然,那些皇兄皇弟都比较废物,这也是他崇尚精的原因,要是自己造一堆废物出来还不讴死,如果在为了皇位而争权夺利,对江山社稷有何好处?

曾经的太子妃如今的皇后张冰清在21岁前生下三个皇子公主,经过十来年的恢复保养。看起来一样年轻美丽,除了端庄的仪容,有谁能想到她竟然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大明与之前朝代的最大区别就属后宫了。没有大规模妃嫔,皇帝的寝宫等都是有限的,如今宫殿一般都是留给先皇先后及太皇太后或者其妃嫔的,但也因为数量少,顶天了上两代的妃嫔都活着也才六人而已。对于皇宫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也就是一个轮回利用罢了。而大明皇帝的后宫是可以到皇帝的御房等地去的,不过都不会在有朝臣时。去也只是对皇帝生活上的关心,以显得皇帝和谐的后宫生活。

已近年关,上午李承祖和六部尚商讨了大明北部的防御情况。心情有些压抑,北边一直是大明的症结所在,不管是满族还是蒙古,犹如附骨之疽,除又除不尽,赶又赶不走。甚是烦人!

没有大一统的气度,想对异族赶尽杀绝那是真的倒行逆施。这片土地生来也不只是大明的,蒙古,满族也都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力,所以如果没有大国情怀,像后世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无论是非洲,中东,南美,东南亚,都对中国服服帖帖。如这段时间的事,通缉令直接发到异国他乡,通缉的都是当地的执政者,识相的如佤邦鲍总,不管女婿也好侄子也罢,马上跟着通缉。不识相的果敢直接有小弟揍你,如今白老乖想投降都找不到地儿。这才是真正的大国!为中国鼓掌。

所以说,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高度去看待,事情的结局差距是很大的。如李承祖的眼光,不仅愁,而且难办,甚至保持着敌对关系,无非就三种结果,大明灭了他们,他们吞了大明,还有就是保持现状。如果白沐辰来处理,当然是以中国为模板。释放善意,帮助发展,大一统后共同进步。这样大家不必敌对,百姓也会和平相处,不管是农耕还是畜牧业都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起来……

天冷了,张皇后一直都有煲汤给皇帝暖胃。而张皇后也知道丈夫一到年关就担忧起北边,所以特意把长女李长乐带在身边。希望丈夫喝汤放松的时候女儿能带给他一些笑容。

李承祖看手中的奏折看得正入迷,皇后带着女儿进了御房。对于丈夫是个工作狂的事在张皇后还是太子妃的时候都已经知道了,那时的太子都是为民生,为边境而废寝忘食。如今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虽说国事重要,但丈夫的身体也一样重要!皇后轻轻推了推长乐!

李长乐和李长治是龙凤胎,长治是哥哥。长乐则把皇帝皇后的优点都集齐了,15岁的年龄已经有倾国倾城之貌,再过两年,李承祖都不觉得有人能配得上自己女儿。而李承祖对女儿的爱不仅是因为生的好,最主要的是才情智慧。除了应有的公主之贵,又没有娇纵,反而心地善良,在读方面更是远超一众学子。关键是李承祖还有四个对比的公主妹妹,到现在都是为人母的了还娇纵跋扈得很,令他一点也喜欢不起来。有了对比,李承祖除了视若掌上明珠,唯一就是忧愁谁配得上女儿!

父皇,听母后说你一直忧心北边的局势?李长乐的话把李承祖从奏折中惊醒。

长乐来了,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在寝宫待着?李承祖没想到女儿会来,平时也就妻子过来而已。

寝宫待着也没意思,母后担心你身体,女儿也一样。长乐接过母亲的汤,小心的打开盖子。

陛下,趁热喝些汤暖暖胃吧!张皇后用小盅打了一些汤出来,盛到李承祖面前。

父皇,你休息休息,奏章我念给你听可好?长乐看父亲真的有些疲倦,于是建议道,顺便也想通过奏章了解一下大明其他地方的信息。对于长乐而言,外面广阔的地方才是她渴望的去处,可她也明白自己身为公主,从小享受着锦衣玉食,也应该承受着失去一些常人的快乐。

哦,这个建议好。正巧我也看累了!那就辛苦长乐了。李承祖印象里上次长乐和自己说很多话还是几年前的事吧,那时自己刚登基,还做不到现在这么从容,之后感觉一直在忙,只是偶尔家宴时才看到儿子女儿。也亏有皇后,时不时会把皇子带过来请安,若论起来,自己作为父亲是不合格的。皇帝喝完汤感激的看向皇后。皇后又给皇帝盛了一碗。

这时李长乐已经拿起一旁皇帝未曾批阅过的奏章开始缓缓的读起来。皇帝喝完汤开始靠着龙椅闭目养神起来。

声音清脆动听,皇帝因为焦虑而起的眉头渐渐舒缓起来。

李长乐读完一本就放到一边,然后又拿起下一本开始读。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环境里又很清晰,皇后也在龙椅背后轻轻的替皇帝捏着肩膀。

起初皇帝还回应一下,到后面就传来轻微的鼾声。母女俩都心疼这个男人,皇后甚至找了椅子挨着皇帝坐,让皇帝枕着自己睡。

而李长乐则是收起了声音,不过还是仔细的看着这些奏章。对于皇帝而言或许是工作,毕竟能上奏的事基本都属于民生大事,无论怎么做,皇帝总要回应。而李长乐就不必,完全把这些奏疏当成新闻来对待。碰到没听过没看过的事会辨别一下真伪,碰到感兴趣的事也会思索一番。

李长乐都翻得有些发困了,好多离得远的州府,奏疏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无非是秋收产量多少,税收多少,府衙发了多少补助等等。偶尔有上疏盗匪或者什么刑事犯罪的还能惹起长乐的注意,毕竟这类奏折一般都会写明因果,长乐权当故事来看了。

直到后面看到澹州知府彭高峰的奏章,引起了长乐的好奇。上面写澹州下辖荣南县城,发明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取名水泥。水泥和沙石按一定配比加水搅拌成混凝土,混凝土用于修路修房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修路,只需将混凝土铺平在地上,隔个三到五天,等混凝土彻底凝固后就成。因此,荣南县城还整改了整个县城的街道,另外还修通了县城到周边一些镇的路。在平整的道路上马车也就用两刻钟时间可以跑20公里的距离,人坐在车上也安安稳稳。另外,荣南县城秋收时还发明了一种工具,叫打谷机,用打谷机收割稻谷,可以现场在田地里完成收割,直至农民弄回家里晒干,总共也就用天时间完成秋收到晾晒,大大节约了时间。彭高峰觉得值得在整个大明推广。

李长乐被彭高峰的形容所吸引,上京应该是大明最好的地方吧,也没有达到彭高峰所说的坐马车平稳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