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明鉴,下官也并无贰心。这四句话虽说对读人影响很大,但只是对年轻的读人有影响,对于下官等人并无太大影响,殿下不必多心。”郭崇韬也随即解释道。

可郭崇韬那话中的意思,却是耐人询问。什么叫没太大影响,意思就是还有些影响,只是这影响到底有多少,恐怕也只有郭崇韬自己才知道,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事人往往不会发现自己受影响了。

李存勖听了这话,顿时就放心了,一脸不在乎的模样,“既然只是对年轻读人有影响,那这事不足为虑,年轻的读人可影响不到朝廷大局。”

“殿下。”任圜有些着急,“话虽如此,可长久以往,那些年轻的读人进入仕途后,就不一样了。”

李存勖摇头道,“你觉得本王会等到那个时候的出现吗?等幽州的事情解决,就该解决小皇帝的事情了。

说到幽州,卢质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回来?”

因为李柷最后同意了加封刘守光为尚父、尚令,目的不言而喻。而李存勖也对此事很上心,早早就派了自己的亲信卢质为正使、原河东牙将李承勋为副使,亲自前往幽州宣读圣旨。

“回殿下,可能是有什么事耽搁了,此去幽州,也需要不少时间。刘守光此人野心勃勃,面对朝廷和伪梁的加封,或许又在折腾什么。”郭崇韬猜测道。

其实他还有个猜测,那就是刘守光可能会闹出事来。若是其他人,面对这种情况可能待价而沽

,但刘守光很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甚至直接称帝也有可能。

但对于这个猜测,郭崇韬并未说出。

李存勖现在对卢质的信任可比对郭崇韬大不少,最奇怪的是后者居然也没想办法去挽回李存勖的信任,反而是任凭事态发展下去。

因为刘守光称帝符合李存勖的目的,只是前者称帝,对朝廷派去的使者是什么态度就不得而知了。

“折腾?本王倒是想他快点称帝,只有这样才能逼迫小皇帝同意出兵,这是本王进一步掌握兵权的好机会,不能错过。”此时的李存勖已经有些魔怔了,一门心思要平定幽州。

“殿下,若刘守光称帝,卢司马的安危会不会有影响?”任圜迟疑了一会儿说道。

“放心,刘守光还没胆子胡来。卢司马也不是愚笨之人,不会有危险的,若是刘守光敢伤害卢司马,等攻下幽州,本王定灭他全族。”李存勖冷声道。

见他这么肯定,任圜也不再多说。幽州距离太原的距离并不近,有一千一百多里路,一来一回也需要不少时间,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被其他事情耽搁了。

李存勖对于求知院一事并不上心,但求知院却在太原城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求知坊也在为求知院打广告,连带不少太原府境内不少人都得知了这个院。

而且求知院公然打出招生要求,不限身份,士农工商以及军人家庭出身都可以参加报名进入求知院读。李柷本意不想让世家权贵的子弟进入,但在司空图的建议下取消了,因为这些权贵家庭也不会把子女送到这里。

院这种教模式,司空图也不熟悉,也担心学生招不够。圣上限制第一年的学生三百人,司空图认为能招

到一百人就不错了,因为没多少人愿意来这里。

但他担心过度了,仅仅在前三天,就有上百人报名。到了八月一日正式开学的时候,总共招收了四百多名学生,这无疑超过了之前的限制人数,最终李柷下令,把全部学生都接收了。

第一年,李柷认为还是不要去限制人数,明后年看形势,还是要适当限制一下人数。

其实李柷并不是想把求知院弄成很大规模那种,想要普及教育,还是得靠官办学校。

大唐在中央以国子监诸学为主,地方有州学、县学。前者还有,国子监诸学加起来有两三千学生,但地方的州学、县学只不过十数人而已,总得规模不小,可平摊在各州县上面,就显得单薄了。

只是目前大规模对地方州学、县学改制,还是有些过于早了。在没有控制朝局的情况下,他不会大规模改革,求知院只是他一时兴起搞出来的。

也正如司空图所说,权贵和官宦子弟一般不会把嫡系子嗣送到求知院来,毕竟国子监诸学对他们的嫡系子嗣来说才是最合适的地方。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律学、学、算学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

不过能成为朝中要员,有些人也比较聪明,不把嫡系子嗣送来,却把旁系或者庶出的子嗣送到求知院。这样的学生在这四百多人中,大约有两成,其中就有韩逊的庶子韩毅。

其实以韩毅的身份,进入国子学是没问题的,但韩逊对这个庶出的儿子也不关心。韩毅本来想去国子学的,可看到求知院那四句话是圣上亲题的,他便改了主意,决定去求知院。